文化|中国
罗伯特·马礼逊(Robert Morrison),英格兰诺森伯兰郡农场工人之子,23岁那年来中国传教,此举被视为“将岩石劈开”。| 图源:Wikipedia1759年后,清政府曾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,否则被视为汉奸处以极刑,外国人则不得购买中文书籍。这反倒促使一个英国青年,编出了一本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粤语字典。
1807年9月8日傍晚,经过8个月旅程,英国青年马礼逊抵达广州。他此次前往中国,是被英国伦敦传教会指派来开发新教区。自1757年清政府实行“一口通商”后,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成为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。
清代广州珠江上的码头、舢板和明轮船。| 摄影师:James Ricalton
外国商人来华交易,都要在广州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代理,指定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,称为“十三行”。
国外商人们聚集于此,让广州成为当时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,并诞生了跻身世界榜单的的中国富豪。广州商人伍秉鉴是十三行最红的人,2001年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列出近千年全世界最富的50人,他名列其中。他慷慨仗义,在外国人中也有极高口碑。英美商人出于感恩,把他的肖像挂在自己的豪宅中。| 图源:Wikipedia
但令马礼逊意外的是,当时的广州,外国人在这里不准传教,不准找中国人学中文,只能生活在指定区域。1805年12月,也就是马礼逊来华前一年多,嘉庆皇帝刚刚重申,广东省务必禁止一切传教活动。自1759年洪仁辉事件后,清政府还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,否则被视为汉奸处以极刑,外国人则不得购买中文书籍。同时外国人只能住在今天的广州荔湾区文化公园之内半年(夏季和秋季),然后再住在澳门半年(冬季和春季)。直到鸦片战争之前,这些来中国的外国人,都只能生活在粤语区。1759年,英国商人洪仁辉北上告“御状”,实名举报粤海关官员贪腐勒索。乾隆下旨严查代洪仁辉写状纸的人,查出是“奸民”刘亚匾所为,数月后,刘亚匾被斩首示众,罪名便是“教夷人读书,代控状词”。洪仁辉事件后,清廷颁布“防夷五事”,将康熙规定的“四口通商”改为广州“一口通商”,并规定洋商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商馆中,地方官也严令本地人不得“为贪夷人财贿,投教夷人书写汉字”,否则就会被定为“汉奸”,严惩不贷。| 图源:Chinasage
这些政策让聚集在广州的外国商人们急了,不能学好粤语,连日常生活和生意都成问题。马礼逊决定隐藏自己的传教士身份,先居住下来,慢慢开始学习中文。
马礼逊聪明又勤奋,他为更快学习中文,给自己整理过一份广州方言词汇表。他进一步发现,身边的欧洲人没有既通晓罗马字母又懂粤语的人当老师,很难学习粤语。而如果有一本字典做辅助,学习方言一定会变得简单许多。他决定自己编写一本粤语字典!给所有想学粤语的外国人使用!1809年,马礼逊受聘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,由此获得在华居住的合法身份。他在广州和澳门两地工作生活,且需要更频繁地和中国官员打交道。他愈发发现,如果只懂官话,不懂粤语,简直寸步难行。图为东印度公司总部。| 图源:Wikipedia
为了快点编成这本词典,马礼逊不但通过“黑市”高价购买中文书籍,并且铤而走险,找到本地秀才李察庭当中文老师。他为马礼逊定制了教材:一把折扇,扇面上写了数百个常用字。马礼逊还拜了自己的仆人为师,抓住一切机会练习粤语口语。为了避免给老师带来危险,马礼逊只能在夜间学习,并用报纸糊住屋内的灯光。网传的马礼逊学中文场景,其实是马礼逊在与中国人共同工作,翻译《圣经》。马礼逊离职时,对英国东印度公司、商行提出切实忠告。鉴于中文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来教中文,他建议,其平均年薪应该达到300元。如果中文老师素质较高,还需要继续上调。必要时,帮助中文老师躲过官府的缉捕和杀头,逃命要紧。| 图源:Wikipedia
在日记中,他写道:“我现在觉得我自己读中文已太过勤奋了,坐在桌旁,要按照中国人写字的姿势写中文字……弄得我的双侧肩膀非常疼痛。”
结果是他“在短短的两年内,竟然能够书写中文,也能用官话和当地土话与中国官员谈判”。
1824年,马礼逊终于开始编纂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。
同时,他生活上还接连经历着重大变故:第一个孩子夭折;妻子玛丽感染霍乱去世,去世时年仅29岁的玛丽腹中正怀着孩子。这是马礼逊画的油画《广州镇海楼》。图源:广东省博物馆
“我现在致力于翻译及编纂中文字典,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。我的勇气与毅力几乎支持不住了。我的手已极疲倦,执笔不易。假使我可以耡犁换掉笔杆,我的健康会更好些。”历时4年后,这本书终于完工,被东印度公司出资支持出版。这本字典多达644页,不仅包含英文和中文顺序编排的词汇、注释和注音;还用超过350页的篇幅,呈现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词语与短语句,非常注重应用。对英文母语人群尤其友好。| wikipedia.org
马礼逊的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对当时已经有100万人口的广州无疑是一道福音。美国外交学院以英文使用者为标准,排列他们学习语言的难度等级,由于发音、词性和文化因素,粤语被排在最高的第五级。这是唐代的汉语词典,现在粤语发音保留了中古汉语几乎所有的末端辅音。| 图源:Wikipedia
好在当时十三行商人们创造了一种中英混杂的语言——广东英语,用来和外国商人们沟通。这是一种“没有句法、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”,只有一个包括几百个外语单词的词汇表。中国人使用它们时是依照中国文法来排列的,发音方法也是中国式的。当时还有一本名叫《鬼话》的广东英语小册子,它“常见于仆役、苦力和店铺主的手上”。这是清代的英文教材。| 图源:搜狐
在马礼逊的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出街之后,很快就成为外国人学习粤语的标准教材,马礼逊也会把字典寄给有心来广州发展的朋友。1830年至1832年,美国传教士裨治文(Elijah Coleman Bridgman)和卫三畏(Samuel Wells Williams)先后来到中国,师从马礼逊学习中文。他们学成出师后,觉得马礼逊编写的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过于简单,立志编出一本大而全的粤语字典。1835年,裨治文和卫三畏开始了这项浩繁的工作,1841年,这本综合性粤语字典问世,取名《广州方言中文文选》。裨治文和卫三畏。他们做得最牛的一件事,是用罗马拼音体系,加上中文的声调符号,给每一个粤语词汇注了音。裨治文自我评价说,这一创举“有效地表现了粤语发音上细微而复杂的差别”。有外地人尝试用本书罗马拼音标注的读法念了几个例句,居然有腔有调,八九不离十。| 图源:Wikipedia.org
此后,粤方言—英语词典不断涌现,场面蔚为壮观。
而马礼逊编的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却一直是其中“最俗”的那本。
马礼逊在编纂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时,故意往“俗”里编。“中国对于用俗话,即普通话写成的书是鄙视的。必须用深奥的、高尚的和典雅的古文写出来的书,才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,因此只有极小一部分中国人才看得懂这种书。”
等到自己编字典,他用了超过一半篇幅来放市井气十足的内容。
马礼逊虽然把自己编的《广东话土话字汇》称为“Vocabulary(字汇)”,但整本字典有超过350页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词语、成语、惯用语、格言、农谚、诗句、短语等。
他沿用了中国《尔雅》以来形成的辞书分类编写标准,把这部分分成24个大类,并结合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增加了一些义项:
有关社会属性的朋友,亲谊,名分,恶党;有关社会活动的世务,盗窃,笑谈,争闹;有关社会评价的情分,品格,艰苦,贫贱,富贵。
马礼逊收录的原味方言,也让人时隔200年都能体味到粤语的鲜活。比如“鸡膥”这个粤语词,“膥”是广东本地自创的方言字,字音为“chun”,字形由“未成肉”三个字构成,就是“蛋”的意思。马礼逊的字典保留了这个字形字义,他给出“鸡膥唔斗得石头住”的英文对译正好是“Eggs cannot fight with stones”(鸡蛋斗不过石头)。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因为保留着200多年前的岭南社会面貌,且对粤语研究仍有巨大价值,目前藏于奥地利国家图书馆,并由Google(谷歌)进行数码化,供全球汉语方言研究者使用。马礼逊本人则在1834年8月1日病逝于广州,享年52岁。他被埋葬在澳门,墓碑上写着:“他将在工作之后得到安息,而他所作之工将由后人延续下去。” | 图源:Wikipedia
撰文:小刀
编辑:框舅
版式设计:海螺